2018-12-19 00:00

(本文由上海交大建筑遗产保护中心撰稿)


2018年12月18日,持续10天的“築上筑”(Building On the Built)中意建筑遗产修复联名展落下帷幕。本次展览的策展人是我中心的主任曹永康与副主任乔治·乔尼庚(Giorgio Gianighian)。展览由上海市文物局、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指导,上海交通大学主办,上海交大设计学院承办。我中心作为策展单位,具体负责本次展览的策划与执行。


此文即由策展团队总统筹、我中心青年学者杜骞博士撰写,讲述本次展览是如何“炼成的”,这也是历史叙事的重要部分。从此文我们可以看到策展团队在具体操作与执行中的用心与艰辛。


只是任何历史叙事都无法穷尽全面,我们只能从现有的文字和图像中,窥见一斑……


2018年11月的第一个周末,我纠结了一晚上要不要参与这次展览的策划。参与,意味着要在原本就紧张的科研项目中割让出大好一块时间精力;不参与,似乎又感觉长期被压抑的想法找不到宣泄的出口。


此外,更多的一层考虑是,我曾经参与过参展人Andrea Bruno个人展览的布展设计,深知一个出色的展览所需要的条件,不只是图纸,还有模型、手稿、影像。很不幸,我们能汇集到的素材非常有限。这感觉就像一个没准备充分的学生马上就要上考场面对老师。


当时,金庸先生离世,

网络上反复转载着一句话:

“人生就是大闹一场,然后悄然离去。”


是的,为什么不做些什么。


确定场所是第一件事,我心中早已定下是工程馆。尽管它不是博物馆空间,可用的展陈区域不能贯通成一条流线,但是走道空间足够宽敞,墙面白净,照度适中,中庭立有马可尼铜柱——上海交大与意大利交往的最早纪念物,足以唤起意大利人的认同感。


布展前的工程馆走廊

工程馆中庭


策展团队的主力定下(关小西——真名竺迪,俊俊——真名吴瑶俊,周雨珏),我们也给展览私下起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名字——鲍勃Bob,即building on the built的缩写。


策展开始的第一天,我没有马上开始空间设计,而是给大家上了一堂建筑修复简史课。策展之初,明白展览要讲的内容远比确定形式更加重要。正当大家兴致勃勃、准备大干一场时,收到了意大利方的来信,参展人之一的Marco Dezzi Bardeschi去世了。

今年8月底有幸见过Dezzi Bardeschi祖孙三代,当时老先生身体还相当硬朗

噩耗。但这个展览也因此有了不一样的深意,是大师未竟的展览.


之后是一次次的实地考察,到展板存放的仓库与工人交流,推敲主视觉设计,往返打印公司看实物、打印小样。在这段时间,中、意参展人的资料陆续发来,每个人的风格都不尽相同,高度、宽度、横板、竖版、数量……这也对我们的展板组合提出的不同的挑战,考虑怎么才是符合每个参展人作品的形式。

在展板存放的仓库让工人现场拼接


其中有两位参展者的作品排版交由俊俊和雨珏进行设计,我们的共识是没有实物的情况下,要把图片当作展品来展示,不要太多的文字信息,优先选择美丽的图像,给图像本身足够的展现空间,宁留白、勿堆砌。

俊俊为王时伟先生展区创作的展板设计稿及展板小样

11月20日,Andrea Bruno的作品发来,我们对展览的效果有了进一步信心,这是惟一看到展板的瞬间,就能想到空间该怎么设计的作品。排版言简意赅,每一个项目只采用两个版面,主立面大画幅的摄影有足够的带入感,只凸显建筑形象,没有更多的信息去分散观者的注意力,剩下的故事换一个角度说。

Andrea Bruno的展板设计

而让我们颇为头疼的是Marco Dezzi Bardeschi的展板,图纸横向构图,全部为1米高,2米宽,如果平贴在3米高的展板中段多少有些浪费。我们想何不换一种展览方式,借鉴Renzo Piano 的展览,将画幅平铺在桌子上,浸入式展出,这一做法有些许冒险,效果极容易扁平化。关小西也提醒了我,在平面上如果没有立起来的影像,会变得无趣,事后证明,这一担心不是多余的。

Marco Dezzi Bardeschi的展板

Renzo Piano的展览形式


我们最终还是采用了桌子布展,但为了找到视觉的焦点,并使空间前后呼应,我们在Marco Dezzi Bardeschi展区的开端设置了引言,将横向展板打散,重新布局,尽头以ANANKE杂志封面作为展览的结束,特别要提的是,这里收集的杂志封面不少来源于意大利二手书网站中的下载图片。

为了铺设Marco Dezzi Bardeschi的图纸,特意订购了15张长桌

收集Marco Dezzi Bardeschi主创的杂志ANANKE封面


12月2日,展板搭建,人员进场施工,效果颇为满意。

当总体的展览大体效果确定以后,我们的工作就有了新的转向。我开始进行文字的勘误,不得不承认,意大利人英语的表达方式在很多情况下需要对整个句子进行逻辑重构才能解释清楚。我动员其他成员反复校对、丛老师最终审读。而关小西开始了catalogue作品集的设计,在有限的时间里,她用颇为巧妙的方式在排版与打印材质上做了权衡。三天时间里,设计团队在布展间隙完成了300多页的catalogue,这几乎是一项不可能的任务。

Catalogue的制作


12月4日,我们的展板全部发送打印。

首批发送打印的展板文件一览

同时进行打印制作的,还有关小西设计制作的展览手册、邀请函等文件

12月5日,开始大幅面写真的装裱工作,每个画面悉数出现在对应的位置上。


12月6日,大部分展板装裱完毕,有一个参展人的作品需要返工,工作到晚上11点。


12月7日,展板上布设灯光,惊艳的效果让我们明白了上帝说“要有光”的含义。在瑟瑟冬雨中,团队拉好了工程馆花园中的竖幅,摆放好室外指引牌,离开时已近12点。

上了灯光的ANANKE杂志墙


潘博士在走廊调试投影效果


位于工程馆中庭的竖幅


12月8日,在上海第一场冬雪中,开展。

那一天在忙碌之中结束,我独自一人最后离开展馆,将照明、投影、电视的电源一一拔去,工程馆的走廊逐渐黯淡。金庸先生的话成为了此时此景最好的注解。



此文献给为这个展览付出过辛勤劳动并热爱它的人。



 策展人   

上海交通大学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国际研究中心主任、2138cn太阳集团古天乐建筑学系副系主任曹永康

上海交通大学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国际研究中心副主任、威尼斯IUAV建筑大学前修复学教授乔治·乔尼庚(Giorgio Gianighian)


策展团队  

总统筹:杜骞

视觉设计:竺迪

展板设计:吴瑶俊

展板设计:周雨珏

会务、翻译初审:高汀杨

翻译校对:丛绿,陈晓琳,季鑫焱,俞陶奕

视频短片主创:潘文卓


感谢:

张恩铭、潘佳善、雎燕、周剑晖、麻双田

上海交大设计院历史建筑勘察设计研究院 诸位同仁

杜建忠、侯师傅团队、复尔通图文、同领

钱学森图书馆、工程馆物业办公室、交大志愿者等



searchsearch